长岛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份来自明代的艺术品定价指南 [复制链接]

1#

明初,战乱方定,百业凋敝,民无余财,书画交易也相当冷清。据《盛叔彰全画记》记载,朱元璋曾经问裱画工盛叔彰:“彼图既成,鬻之于市,人有买者乎?”盛叔彰答曰:“近年以来缺……乃世乱方定,人各措衣食而不暇尔。”这种局面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逐渐改变。

北方在弘治、正德以后,南方在成化以后,农业、手工业日趋繁荣,逮至嘉隆万时期(-),更是达到封建经济的顶点,书画交易也迅速繁荣起来。因此,了解明代的书画定价体系是研究当时书画交易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明董其昌《山水八景册》(部分)纸本设色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艺术价值决定价位高低

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以王羲之为例,提到了书法作品的定价标准。

就目前的资料看,这种标准在明代吴门及其周边地区被基本沿袭,如成书于年的《长物志》中《书画价》一章,以及张丑的《清河书画舫》,都有相应的记载。

晋王羲之《孔侍中帖》(局部)

在明代,其他书家的作品也多以字数多少来定价。如赵孟頫在世时,作品润格为一字白银五分。

除了字数多少,创作年代的早晚也是书法作品定价的重要因素。

关于绘画作品的定价,与书法大不相同,同样是时间因素,影响书法价格的是创作时间的早晚,而影响绘画价格的还有制作时间的长短。

如仇英的画作以工细著称,他的画作在当时价位最高。但他画一幅画所耗时日也极长,《子虚上林图卷》绘制时间达6年(年开始画,年才画完)之久。

明仇英《水仙腊梅》47.5cm×25cm绢本设色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名价品第》中讨论了古画的定价标准。元人汤垕《画鉴》中也有对古画价值衡量的记录。总的来说,作品创作年代的早晚、艺术价值的高低是一直以来被沿用的、重要的定价标准。

到了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对影响绘画价格的因素做了更为充分的总结。画家的名声、人品等也都在影响绘画作品最终的价格。

项元汴如何为书画定价

参与到市场交易中的收藏家、鉴赏家,他们的个人喜好和对书画作品的品评,会直接影响到当时的定价标准。

项元汴喜欢在书画作品后面写上“其值xx金”的字样,被孙承泽取笑为“俗甚”。然而就是这个“俗不可耐”的举动,为我们研究当时的书画定价标准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其值xx金”记录的不是“所买价值”,而是他的定价。

如怀素《自叙帖》真迹,他以六百两银子的价格从朱锦衣家购买,但其后的标价却是“其值千金”,加价达四百两之多。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选取项元汴的标价来分析当时书画定价的特点,主要考虑到同一个人的定价标准比较统一,作为当时最有声望且最著名的收藏家,项元汴对当时的书画交易价格应该相当了解。

鉴藏家的书画价值标尺

李日华是明代后期著名的鉴赏家与收藏家,长期的书画购藏经历不仅练就了他区分真赝、评判甲乙的如炬目光,也在他的心中形成了一把价值标尺。

李日华的这把“标尺”大体沿用了根据创作年代早晚、艺术价值高低来确定书画价格的定价标准,对于同一时代的书画作品来说,画价要高于书价。

而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扥作品价位较低,可能是受粗疏草率的“浙派”末流连累,因为“浙派”画家主要师法马、夏。认为,当时的人们对于书画有一种“重古蔑今”的态度,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明代书画定价标准的制定。

明沈周《名贤雅集图》(局部)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为明代书家陈道复的一幅草书题跋时,李日华写道:“今人重古蔑今,留五百年后酬善价。”

“重古蔑今”是对明代书画定价标准的概括。据上,搞清楚明代书画的定价标准,再以之作参照,去分析纷繁复杂的书画价格,就会无往而不利。

这份来自明代的艺术品定价指南,是否为你拨开了艺术市场“金钱游戏”的迷雾?

内容改编自《中国艺术》期刊

《解析明代的书画定价体系》

人美融媒体编辑平台

总编辑:周伟

副总编辑:李滢

主编:金萌萌*宗亮宫鸣宇

副主编:范雨萌贾小川张钟心

责任编辑:王珏英

-END-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