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时节,温润的气候滋养着天地万物。贴着大地肌肤生长的野菜,第一时间感知时间的细微变化。每一种野菜都有属于自己的时节,当季是芽,过季为菜。
此时,大人们是忙碌的,儿童则有大把时间享受春光。在山东各地,流传着诸多歌唱野花野草的童谣,它们与《诗经》有着相似的“思无邪”。
春天,田野中的茅根草抽出嫩穗,拔来嚼食,香甜可口。孩童们拔取小嫩穗时有“咕嘀”之声,小孩即称这嫩穗为“咕嘀”。在广饶县,流传着“咕嘀、咕嘀,上山拉犁。今年吃了,明年还你”的童谣。
在海阳,鹅不食草被叫做“沙里沙”。春天,儿童常被大人派到田野间采集野菜,大家在采集中唱道:“沙里沙,好馇渣。大人吃,孩子抓!”渣,以野菜掺豆面煮成的食品,古称“半菽”,今山东各地又有“豆沫子”“小豆腐”等名称,海阳地方称为“馇渣”。
在山东各地民谣中,也有许多歌唱三月的儿歌。在荣成,有“拍巴掌,拍到三月三,荠荠菜似牡丹”之民谣。荠荠菜即刺儿菜,三月时叶儿铺地而生,其形如牡丹花。在长岛,儿童唱《香椿》道:“椿头一寸,加吉一阵。”这本是渔谚,流传日广,妇孺皆知,儿童见椿芽旺发,加吉鱼端上饭桌,即拍手而歌。
纵横数千年的春日,最受人们欢迎的野菜,可能要推荠菜。在《诗经》里,有一首《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农历二月,荠菜已进入生长的鼎盛阶段,四瓣地白色小花,在地里舒展摇曳。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仕女们常在每年“立春”与“雨水”节气之间举办探春宴,其中“品春”便以野味为上佳,荠菜春卷便始于此。当时的大宦官高力士酒山肉海吃腻了,也曾买荠菜爽口,他写诗说:“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
把荠菜吃到极致的莫过于苏轼。他在乌台诗案被贬谪后,田园耕居,给朋友写信,“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浇生油一蚬壳多于羹面上,不得触,触者生油气,不可食。不得入盐、醋。君若知此味,则陆海八珍,皆可鄙厌也”。这便是流传至今“东坡羹”,陆游盛赞此羹“芳甘妙绝伦”。
而苏东坡在《春菜》里又写:“烂蒸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鲜荠菜和江白鱼清蒸,就地取材。当时的苏轼,任徐州太守,布衣草履带领百姓筑堤抗洪,过家门而不入,是百姓中清白勤廉的好官,以至于后人认为这道菜一青一白,在风雅中隐喻了“清清白白做官”的气节。
陆游也最喜欢吃荠菜,他在《食荠十韵》中说:“惟荠天所赐,青青被陵冈,珍美屏盐酪,耿介凌雪霜。”他夸赞荠菜味美的诗很多,如“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手烹墙阴荠,美若乳下豚”。陆游做荠菜美食也有妙方,还怕别人偷学了去,他有诗说:“小著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
最平民的做法,莫过于将荠菜腌制成咸菜。范仲淹在山东长大,彼时家贫,“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在腌荠菜中长大的范仲淹,性达乐天,不以己悲,却深知民生之多艰。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首《鹧鸪天》,让我们看到同样喜爱荠菜的山东人辛弃疾。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卢昱报道)
参考:
诗经里的野菜,你见过几种?
诗经植物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