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秋
郭明
季节是有声音的。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写道:“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四季声音的特质被韩老先生描绘得惟妙惟肖,概无后人。
自然界的生物对季节的感知灵于人类。正如韩老先生文中所言,立秋当日,便有秋虫开始鸣叫,而此时,还在八月里,骄阳似火,晒得人汗流浃背,仿佛生活在暑湿的蒸笼里。但一日之间早晚两头已经稍微有些凉意,金风玉露一相逢,秋虫们便准时报到了。
夜晚,无论是在城市的马路、公园还是楼房的角落,抑或是乡间的小路、田园或是农家小院,不经意间有虫儿的鸣叫传入耳中,这时你猛然觉察出空气中微微透出那么一丝凉意。走在海边,不时有阵阵凉爽的海风迎面而来,吹走一身燥汗,你顿觉全身舒爽,欣喜地猜想,这清脆的声音来自哪里?是什么虫儿在歌唱?于是,你放慢脚步,静心聆听,发觉这歌声近在咫尺却又好像离你很远,弥漫在无边的夜色里,时而清脆时而短促,你的心啊就在这幽幽的夜色里平静放松,安享这宁静美好的夜晚!
向来不喜欢热闹,常在夜晚穿越闹市的喧嚣,步履迢迢远行郊外。漫步在幽静的小路,或对影成双,或三两相伴,一路葱绿洗眼,浅闻花香,为的是聆听秋虫们鸣唱的小夜曲。
秋天郊外的夜晚是虫儿们的天下,这里夜夜举行盛大的音乐会,彻夜不休。听啊,鸣唱里似有小提琴的清澈悠扬、似有古筝的余音绕梁、还有唢呐的激越高昂,似乎还有罄儿、钹儿、锣儿的袅袅颤音……各种乐器,短音长调,领唱伴唱,此起彼伏。这声音的海洋里荡漾着欢快的浪花,一朵朵欢乐的浪花从耳朵里一直涤荡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仿佛甘冽的清泉滋润干渴的心田。在这酣畅润透的感觉里你仿佛看到丰收后的农民手捧沉甸甸的果实露出喜悦的笑脸,你凝重的眼眸也情不自禁地露出欣然的微笑,笑里是一颗安然平和感恩的心!
这场盛大的音乐会响彻郊外悠远的空旷!略带凉意的空气轻拂你的面颊。月光下,近处的狗尾巴草倔强地挺立着毛绒绒的大尾巴,小幼槐微闭眼睛打瞌睡,老艾草*发须髯给它讲故事,芦苇姑娘舒展苗条的身段起舞弄影,牵牛花已早早进入了梦乡,那些不知名的藤蔓和小草们,丛丛簇簇布满了沟壑。远处的玉米地笼罩在夜色里乌黑一片铺展漫延。虽然看不真切也知道它们个个头戴缨帽怀揣籽棒,精神抖擞地等待进仓。植物们已进生命的秋天,秋虫们才刚刚进入它们生命的春天。植物把根扎在土里用生命之液与秋虫共存,绘就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和谐画卷!
秋虫为收获的季节而歌,也为美好的爱情而歌。这时节恰是秋虫们寻偶繁衍的最佳季节,不必见面便可以想见,为了寻爱,它们是多么带劲地在振翅鸣唱!在它们的世界里,是否也有两情相悦、地老天荒?
弯弯的月牙金亮亮地斜挂在西天,路灯下不时瞧见昂首挺胸的绿蚱蜢雄居在草叶上,威武雄壮的大蝈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你,灵巧可爱的小蟋蟀一弹腿蹦出去老远。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它们有入世的胆量,从黑暗的土地来到一个有光明的世界,寻找不一样的生活,哪怕有时逃脱不掉被辗轧或被捉住的命运。
忆起孩提时在山野里捉蚱蜢的事。山野里的蚱蜢、螳螂、金蛉子等都是小孩子喜爱的秋虫。螳螂有一对大刀般的长臂,令我们害怕,倒是身材顷长、一身绿衣的大蚱蜢,每次见到总会带来一阵惊喜。我们小心地靠近并迅速出手捉住它,然后捏住它的两条长腿,让它正对着我们,对它说:“蚱蜢蚱蜢,给我磕个头,我放了你。”蚱蜢果真就对我们来个九十度大鞠躬,我们就越发来了兴趣,不停地说。蚱蜢有时听话鞠躬,有时却对我们置之不理,无动于衷,就很让人扫兴。其实,蚱蜢哪里会听懂小孩子的言语,只不过是它的大长腿被捏住逃脱不掉,为摆脱危险在奋力挣扎罢了。儿时与虫儿的乐趣实在太多,现在的儿童很少有这种快乐的享受。小孩子们就像家养的小鸟被关在笼子里,精养细喂,见不得风雨见不着泥土,稍大点又被各种特长班、兴趣班、补xi班包裹,失去了亲近大自然的机会。科学技术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居住环境美化了,身心却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体验幸福美好的能力渐行渐失,是喜是忧?
凡尘中的我们常常在喧嚣嘈杂中忙碌奔波,身心俱疲。在春天播种,渴望秋天的收获,渴望用成熟回报内心的安然。那么不妨在这收获的季节,暂时歇一歇匆忙的脚步,理一理繁乱的心绪,给自己一些时间,远离喧嚣,到大自然中去,静下心来用心体会,仔细聆听,你会听见来自秋天不一样的声音,你会听见来自内心不一样的自己!那是经历过春播夏种秋收后的安然、平静和从容,那是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执着和热爱。正如那些夜夜欢唱的秋虫们,当夜幕退下,太阳升起,天地间重新挂起光明的大幕,人们从沉睡中醒来,开始新一轮的喧嚣忙碌,虫儿们的歌声渐渐淹没在嘈杂声里,几乎听不到。其实不是没有,它们一直都在执着而自由的欢唱!
如今夜,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我端坐灯下,凝神提笔。清脆的虫鸣悬于窗外,在这深夜的孤灯下格外嘹亮。虫鸣夜愈静,寂静中我不寂寞,我有文字相伴,我还有它们,这些秋天里唱歌的小精灵们,听它们不停地咏唱季节的欢歌!
写于.9.26
作者简介:
郭明,山东平度人,现居长岛。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热爱生活,讴歌生活,用心记录生活。有多篇文章在报刊、新媒体平台发表。作品被收于纪念《烟台日报》创刊60周年“我与烟台日报社征文集”《一路同行》一书。
编辑:刘学光
壹点号烟台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