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胶东地区参加婚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参鲍虾”这三大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城里,如果同一天要赶好几场的话,其他菜可以不吃,只要三大件入了口,就算是参加了婚宴,其“标志性”意义可见一斑。三大件在胶东婚宴中的地位如此之高,那么这个习俗又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流行的呢?相信很多朋友对这个问题都感兴趣,笔者亦然,但很长时间内却并没有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福山是胶东菜(海派鲁菜)的起源地,如果三大件的规矩古已有之,福山的史料中应该会提及一二。但查询清末民初的福山县志,并未见到相关记载,甚至在县志列举的海产当中,有海参而无鲍鱼。以此推断,当时应该还没有三大件的规矩。那么,这一习俗到底起源于何时?在资料中虽然没有查到结果,但笔者有幸请教到一位李姓先生,听到了一个答案。李先生在烟台市区从事海产经营数十年,对海鲜烹饪亦颇有心得,熟知这方面的典故。据他讲述,烟台市区婚宴“三大件”之习俗,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距离现在也就四十年的历史。
当时,烟台市区一家饭店率先在婚宴中端上三件可以单吃的海鲜产品。(编者按:为何要上三件单吃海鲜?而不是其他数量,这一点也没有见到正式记载。从民间的说法来说,婚宴三大件很可能是借鉴了当时流行的彩礼三大件的说法,并且民俗讲究“三三不断”,山东宴席主陪敬酒为三,婚礼上也是三拜,因此婚宴大件也定为三。)不过,当时的三大件并不是参鲍虾,而是海参大虾和海螺。虽然与现在不完全相同,但“三大件”的形式至少就此确立,此后其他酒店陆续效仿,逐渐成为行业规矩,为人们所接受。
据李先生讲述,三大件当中,其实大虾进入婚宴的历史最早。这主要是因为虾做熟之后是红颜色,跟婚礼喜庆的色调相符。实际上,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胶东不少地区的婚宴,还只上大虾一种单吃的海产品。随礼的人以吃虾为标志,吃到大虾就有“值了”的感觉。
大虾之后,海参也逐渐进入婚宴的视野。海参自古就是海珍品,它进入大众化的婚宴,从侧面也说明了产量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李先生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时候,烟台干海参的价格是60元一斤,看着不高,但也相当于普通人两个月的工资。只不过,当时的海参都是野生捕捞,个头相当大,品质没得说。相对而言,鲍鱼进入三大件行列的时间最短。之前已经提到,最早的婚宴三大件是海参大虾和海螺。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蛤(天鹅蛋)一度取代了海螺的地位。至今烟台部分老字号的饭店当中,依然有单吃天鹅蛋这道菜。不过,天鹅蛋是一种产地范围有限的海产,以牟平养马岛一带出产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因此海参大虾和大蛤这个三大件的组合,只是在烟台市区周边流行,并没有在胶东推广开来。
等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鲍鱼养殖的推广,使得婚宴三大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此前,野生鲍鱼主要集中在长岛周边,供应量有限,难以成为婚宴上的大众化产品。而随着南方鲍鱼养殖的规模化,以及胶东本地养殖的发展,鲍鱼的供应量不断提升,逐渐取代了天鹅蛋,与海参和大虾成为新的三大件。进入两千年之后,参鲍虾三大件的习俗,逐渐从城市向乡村扩展。在不靠海的栖霞,当地乡村当时也开始有了这一习俗。据来自栖霞的于先生回忆,他老家的村子,最早用三大件招待婚宴客人的是一个开商店的个体户,时间大概是年前后,前去赴宴的人对此赞不绝口,不断有人效仿,这一习俗就此推广开来。烟台的情况如此,威海和青岛是从何时流行,暂无考证,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烟威一体,威海酒店的习俗多半是效仿烟台市区(威海当时是烟台地区的县级市)。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如今三大件早已经成为胶东婚宴必不可少的元素,不管城乡,无论贫富,都按此准备宴席。当然,三大件虽然都有,但条件不同,品相也不同。普通人家办宴席,只要有三大件就行,为节约成本考虑,通常是养殖产品。而大户人家的婚宴,三大件就要讲究一个“大”字,个头大、品相好、野生为佳。不过,这样的婚宴,成本自然也高,不好意思的客人也会自觉多随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