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海丰鱼肥。乘船驶至渤海深处的长岛大钦岛海域,可见一座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傲然耸立。这是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长鲸1号”,集成了自动投饵、5G基站、风力发电、海水淡化、水下机器人、海洋数据观测等多种“高精尖”技术,仅需4人一年就可养殖优质深海鱼吨。
如今,一座座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拔”海而起,让古老的耕海牧渔从未如此有“范儿”,兼得“金山银山”“绿水青山”“科技高山”。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近年来,烟台以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市为目标,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迈出了向深蓝进发的全新步伐: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3处,其中,国家级示范区18处;全市海洋牧场总面积达到万亩,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数量和海洋牧场总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生态优先,持续改善海洋生态和资源环境。采取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培植海藻床等措施,在海洋牧场区构建和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索饵、避敌场所。每年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有效维护了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稳定。据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调查评估,全市近岸海域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达到99%,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明显。
创新驱动,推动海洋牧场建设提档升级。在全国率先建造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和深远海智能网箱,已建成大型深远海养殖设施17座。“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单个网箱养殖水体达到7万立方米以上,年养殖鱼类吨。创新“陆海接力”兼容模式,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实现了斑石鲷等名贵品种“南鱼北育、南鱼北养”。注重信息化建设。依托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及“九仙云”实时监测平台,为海洋牧场精准科学养殖提供信息化支撑。加强保险和管理创新。创新开发海洋牧场“抗击风浪自然灾害险”“网箱养殖波高指数险”,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在全国首创海洋牧场平台确权新路径,赋予海洋牧场平台合法身份。
“大渔带小渔”,保障水产品供应和渔民增收。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合作共赢的新型发展模式,实现了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同步改善。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渔户”的方式,有效整合流转海域16万亩,带动渔民共同致富。经海渔业有限公司与周边养殖渔户签订幼鱼供应合同,开展接力养殖,形成“大渔带小渔”共赢模式。全市渔民合作社总数达到余家,辐射带动渔民2万多户。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万吨,渔民人均收入达到3.4万元。
“下一步,我市将全力实施《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海洋牧场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烟台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到十四五末,力争全市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到50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20处;全市海洋牧场面积达到万亩,持续改善海洋生态和资源环境,不断促进渔民增产增收,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坚持规划引领。依据《烟台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及《烟台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团队,科学确定装备型海洋牧场与航路、锚地等重点通航水域距离、离岸距离,不断优化海洋牧场空间布局。
突出绿色生态。深入开展海洋牧场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调查,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海藻床、海藻场建设,加快探索海洋牧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布全国首个《烟台海洋牧场建设蓝皮书》,让海上“绿水青山”成为全社会看得见的“金山银山”。
持续推动创新。推进与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共建“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筹建陈松林院士团队领衔的水产分子育种中心,重点攻关鲑鳟、绿鳍马面鲀等新品种,为深远海养殖提供优质种源支撑。加快组建中国海洋科技集团北方总部,筹建山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及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为装备型牧场提供科技创新支撑。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筹办中国海洋经济论坛、深远海养殖论坛。搭建研究生教育联合培育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培养国内一流的海洋牧场人才高地。
完善产业链条。持续放大黄渤海新区国际食品谷集聚效应,开展海洋牧场预制菜、新型海洋功能食品等高值化产品技术研发和生产,拉长产业链。推进海洋牧场企业同盒马鲜生、京东等平台深度合作,推进一体化营销。推动海洋牧场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认证和登记保护,优选“烟台海参”“烟台鲍鱼”等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打造海洋牧场特色游,打造全国休闲海钓打卡地和“仙境海岸·鲜美烟台”旅游新名片,不断提升海洋牧场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