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1月6日讯(YMG全媒体记者宋晓娜通讯员葛蔚摄影报道)经略海洋,烟台迈出逐梦深蓝的铿锵步伐。
数据显示,年前11月,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全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亿元,比上年增长11%以上。
年,烟台将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国家战略,大力推进总投资亿元的46个重点项目,示范引领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亿元;计划到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海洋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依海而生,向海图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年,烟台持续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海洋传统优势产业——
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代表的现代渔业加速转型。出台《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三年行动方案》,高质量推动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经海”系列深水智能养殖网箱已下水7座、总量达到18座,新增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3处、总数达到45处,数量居全国前列,全市海洋牧场总面积突破万亩。
以科技创新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积极推进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与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合作,打造“南鱼北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设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新增水产新品种3个,数量约占全国1/10,新获批国家级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4家(数量约占全国1/5、全省1/2,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省级水产种业领军企业10家(数量约占全省1/3,居全省首位)。成功举办世界海参产业(烟台)博览会,荣获山东省深远海养殖试点城市、中国深远海养殖之都、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永久举办地。
以“海岸游、海上游、海岛游”为重点的海洋旅游业加快复苏。海上世界、芝罘仙境等项目和海洋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黄渤海新区金沙滩获批我市第三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朝阳街—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烟台市入选中国城市旅游发展论坛“非凡十年·魅力二十城”榜单。成功举办烟台国际海岸生活节,推出“海洋+文旅”主题活动余项;全年签约芝罘区全域旅游、蓬莱登州古城等项目15个,签约金额突破亿元。
海洋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做大做强传统海洋产业的同时,烟台以海工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水淡化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中集来福士为荷兰建造的全球最大半潜式游艇运输船和为瑞典建造的全球最大双燃料冰级滚装船顺利交付。
海上能源建设取得新进展。继海阳华能半岛南4号、国电投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场投产后,莱州蓝色海洋渤中20号海上风电场首批机组并网发电,截至目前累计发电20万千瓦时。全国首个海上光伏实证基地“烟台市海上浮式光伏试验检验中心”挂牌投建,发出全球漂浮式海上光伏第一度电,全市规划海上光伏容量万千瓦,占全省的29.4%,居全省第一。
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快速发展。黄渤海新区东诚药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硫酸软骨素原料药生产和加工出口基地、烟台华康生物开发的海参活性肽系列功能产品成功上市、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获批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
海水综合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26个已投产海水淡化项目日产能达到8.4万吨,龙口裕龙岛日产18万吨全省单体最大的海水淡化项目开工建设,海阳核电、莱州华电等大型滨海电厂年海水直接利用规模突破80亿吨。预计全市海洋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
生态护海科学管海走在前列
凭借丰富的蓝色海洋资源,烟台积极探索将海洋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走经济和生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在蓝碳研究上,烟台先行先试:成立全国首个区域性蓝碳评估中心,落地了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创新开展了区域海洋碳汇指数保险,荣获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首创险种。烟台自贸区蓝色碳汇、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等3个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入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广案例。
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坚持把入海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作为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和基础性工作,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对全市入海排污口按照“一口一策”实施科学分类整治。构建省内首个入海排污口智慧监管平台,对整治成效实施“线上线下”双控。
年海洋生产总值
力争突破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年,全市海洋发展工作将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国家战略,加快实施海洋经济示范区优势产业示范、潜力产业突破、科技创新强基、生态保护固本四大工程,大力推进总投资亿元的46个重点项目,示范引领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亿元;计划到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以海洋牧场“百箱计划”为主抓手,推动现代渔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项目三年行动方案》,开展海洋牧场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调查,实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年度评价。实施现代渔业“蓝色良种”工程,全面完成全市首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推进莱州明波水产育种中心、黄渤海新区海头科创中心、烟台天源水产种业总部等项目建设,重点围绕虹鳟、刺参、石斑鱼、绿鳍马面鲀、海湾扇贝、牡蛎等开展优良品种攻关。实施渔业资源养护工程,举办第五届中国·烟台海洋放鱼节,开展中韩联合增殖放流活动。
——发挥烟台海参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打造国家级海参特色产业集群。用好“世界海参产业博览会永久举办地”金字招牌,高标准举办世界海参产业(烟台)博览会暨国际水产预制菜展,将博览会打造成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性、标志性行业盛会。以烟台悦泰、蓬莱华康等企业为骨干,研发高值化海参活性肽等系列功能产品,全面提升海参产品附加值。
——实施海上调水工程,积极争创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统筹规划全市海水淡化布局,提升海水淡化装备制造能力,建设海水淡化全产业链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推进海水淡化膜关键技术攻坚,加快金正环保水处理产业园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龙口裕龙岛、万华化学(蓬莱)等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实施,鼓励沿海电力、石化、冶金等行业采用海水冷却技术,扩大海水直接利用规模。
——坚持十港联动,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做强烟台港载体功能,发展智慧绿色港口,打造中国北方邮轮停靠港。加快推进芝罘湾港区客滚业务搬迁、蓬莱东港区扩建等项目,建成烟台港西港区30万吨原油码头二期。建设中国北方矿石、能源等储备中转中心,做强东北亚滚装运输中心和商品车转运基地。
——发掘海洋文化,积极培育滨海旅游新亮点。充分利用我市22处4A级以上国家级旅游景区优势,加快推进海上世界、芝罘仙境、崆峒胜境等文旅旗舰项目实施,提升市区滨海游、崆峒岛环岛游、“耕海1号”海洋牧场游等海上游线路。谋划举办烟台国际海岸生活节、黄渤海新区渔灯节、蓬莱八仙文化旅游节、长岛妈祖文化节等海洋特色文旅节庆活动,丰富海岸海岛游内涵,打造更多游客亲海消费场景。
——加快海洋生物特色化专业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国内一流海洋生物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打造牟平区、高新区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研发和黄渤海新区、蓬莱区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两个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绿叶制药生物创新药产业化生产线等项目建设,以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库、海洋创新药物、海洋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医美化妆品等海洋生物制品为重点,打造海洋健康产品与生物制品产业链。
——实施风电向海行动,积极打造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统筹海洋生态环保和风电产业发展,引导离岸深水海上风电场建设,积极拓展海上风电产业链。积极推进龙口华能半岛北、牟平上海电气半岛北、牟平三峡半岛北6号等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推动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蓬莱)建设,发挥大金重工、巨涛重工等龙头企业优势,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海上风电产业基地。
——加快东方航天港建设,推动海上航天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推进海上发射母港建设,加快中科院空天院海阳站项目实施。提升海上发射能力,完成海上发射船和半固定发射平台建设并投用。以“发射观礼+科普研学+滨海旅游”为主线,推动东方航天港打造全国航天科普文旅目的地。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做好长岛国家公园申报工作。加快推进蓝碳创新实践,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汇创新研发实验基地(长岛)、黄渤海蓝碳监测评估和研究中心(长岛基地)技术优势,建立长岛蓝碳检测动态数据库,探索开展GEP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推进套子湾、庙岛湾等“美丽海湾”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美丽海湾”。
向海而行,天宽地阔。站在新的起点上,烟台将积极践行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围绕加快实施海洋经济示范区优势产业示范、潜力产业突破、科技创新强基、生态保护固本四大工程,继续书写奋发向上的蓝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