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易看客(ID:pic)
“我懂3种手艺,说3门语言,奋斗了3年,有3个孩子,失业3个月了,但是我只想要一份工作。”
如今,对于新一代美国青年来说,大萧条已经成了历史名词。
只有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会偶尔提起,你应该为能吃饱感到高兴,因为在30年代人们总是挨饿。
无论如何,这场灾难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命运——当一场突如其来的全面崩溃到来,所有规划中的美好未来,都成为了不可能的昨日泡影。
而中产阶级只能在失业大潮中,努力维持生活最后的体面和尊严。
失去一切金钱,只在一瞬间
大萧条前的美国,是闪耀的20年代,华灯璀璨、纸醉金迷。
年,刚上任的胡佛总统意气风发地宣布:“征服贫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逐的日子就在前头”。
年,克莱斯勒大厦开始动工,立志成为世界最高大楼
城镇人口数破天荒地超过了农村,摩天大楼第一次出现了白领。一战后的工业生产像变戏法一样,把摩托车、浴缸、电冰箱、收音机源源不断地送入千家万户。
整个国家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消费。女人们追逐广告模特儿的最新时尚,男士把皮鞋头擦得油光锃亮。汽车广告宣传着新的中产标准——车库里得有两辆车。
每当入夜爵士响起,大都会就像一个华丽的靡靡幻影。人人都把一夜致富的神话挂在嘴边,人人都在期待一个无限光明的未来。
青年男子流行穿皮草炫富,成了常青藤名校学生的标配。广告说一件要美元至美元,放在今天相当于至少美元。
直到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如雪崩般降临,股指狂跌40%。
十年大萧条开始了。
刚开始,人们企图用幽默来抵抗股市的异动。有笑话说,高盛集团的每一股股票都附赠免费左轮手枪,还有笑话说,酒店前台会询问每一位登记者:“是来睡觉,还是来跳楼?”
黑色星期二来了!
不久,全面崩溃就占领了华尔街新闻头条:多家银行倒闭,8万多家企业破产,万工人失业。
对成千上万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一生的血汗钱,顷刻间化为乌有。
曼哈顿的出租车司机眼睁睁看着收入从每天7美元跌落到了不到3美元。即便是仍有工作的精英医生和律师,收入也缩水到原来的40%。
但有工作已经是幸运的。《纽约时报》记者描述,夜间敲门讨饭的,可能是一年前在银行为你办理贷款的职员,或是某企业的高管。
年,芝加哥的失业男子排队领取免费汤。
随着财富蒸发,每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都在松动。
首先摧毁的是生活中非必需的部分,比如一件皮草大衣或者一次冬季旅行。家具店和糖果店损失了70%的顾客。开去年流行的车型不再是一件丢脸的事。曾经时髦的电烤箱、搅蛋器、咖啡壶销量像自由落体一样下坠。只有电冰箱依然屹立不倒,因为有了冰箱,才能在减价时囤积低价食物。
更多转变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人搬到更小的房子,或者与父母合住。“下馆子”被从日常活动剔除,自带盒饭取代了外卖柜台。每周的逛街习惯,即使没被完全取消,也会按月限定次数。理发也从美容沙龙,转到了家里。
30年代,失业者在中央公园建起棚户区,也被讽刺地称为“胡佛村”。
年,挨家要食物的流浪汉得到了一个三明治。AlanFisher/摄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许多父母为儿女精心打造的生活,一夜之间失效了。
9岁女孩茱蒂丝看见父母辞退了保姆,从豪华的住所搬到狭窄的一居室,才知道并不是每间公寓都有餐厅。男孩菲德勒的母亲则省下了他的生日派对:“不要指望任何礼物,因为银行已经倒闭了。”
年,四个孩子共用一张床。
年,工人的女儿坐在新家里,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
约会也像其他家庭之外的活动一样减少了。
年轻人谈不起恋爱,更结不起婚。小伙子叫苦:“我有的是时间,可没有钞票。”而姑娘们会可怜巴巴地解释:“我没有好看衣服可以穿出门”,或者“靠你挣的那点钱结不了婚”。
与结婚率一同下降的还有离婚率,整整跌了10%。不是因为美国人变得更忠贞,而是合法离婚的法律费用太贵。
年,富有的新娘穿着好莱坞明星同款拍婚纱照。不过中下层新娘都已经不奢望像样的婚礼和婚房。
不过,日子总有“凑合”的办法。
孩子们学会了捡汽水瓶送到铺子里退钱,一个赚2分。有的家庭把收到的圣诞卡片保存起来,准备明年改寄给别的朋友。失业者鞋底磨出了洞,就把报纸叠起来塞入鞋底。
由于许多主妇开始用面粉袋给家人做衣服,面粉厂推出了彩色的包装袋。
年,一个流浪汉在丛林杀死乌龟煮汤喝。
越来越多的《大萧条食谱》出版,只为用尽量少的食材,让一家人获得均衡的营养。常用技巧是加*油,以增加饱腹感。午餐肉也成了最受欢迎的发明,因为买不起肉的人家需要用它替代。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的儿童,还是有很大比例身材矮小,被称为“萧条的一代”。
因为对更困难的底层家庭来说,不挨饿是一种奢望。有些家庭甚至轮流吃饭,一半人周一、三、五吃,一半人周二、四、六吃,只有周日全家人能共享食物。
于是怀孕成了中产妇女眼中的“灾难”,直接后果是,避孕药攀上销售高峰,一年狂赚2.5亿美元。同样销量增加的还有泻药,因为巨大的生活压力造成了肠胃不畅。
比贫穷更难熬的,是精神消沉
危机摧毁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人们的意志与信念。
对中产阶级来说,精神消沉成了一种比贫穷更可怕的时代疾病,因为多年奋斗换来的生活被彻底湮灭,而且可能永远无法失而复得。
精神病医生称,大萧条时期人们的心理健康显著恶化。图为年,医院。AlfredEisenstaedt/摄
许多人尽量维持表面生活一切如常,好与底层贫民区分开来。
一位失业的律师,可能每天早晨依然西装革履、按时出门。可他的目的地却是在偏僻郊区,挨家挨户兜售杂志、便宜领带、高压锅,甚至干脆前往另一个市区,换上破衣服乞讨。
前证券公司职员霍华德,印象最深的则是复活节。他花一毛钱买了几个鸡蛋,让4岁的儿子找。因为蛋太少了,只能重复利用——每当儿子找到一个蛋,就把蛋从篮子里偷出来,换个地方藏,就这样让儿子开心地玩了3小时。
年,一群建筑工人在洛克菲勒中心竖起圣诞树。无论如何圣诞节还是要过的。
年,一家人用攒下的闲钱,准备了圣诞节下午茶和巧克力蛋糕。GeneralPhotographicAgency/图
女孩儿们则在消费降级的大潮中换上了长裙,这样就可以省去买丝袜的花销。
她们竭尽全力地修饰自己的外表,这是生活中仅剩的仪式感。各种高仿水货,以低廉的价格刺激着姑娘们的热情——“原版块,翻版只要30”。拉锁也因为比纽扣便宜很多,而第一次被广泛用于服装。
第一个结婚纪念日,“当亨利给我戴上礼物戒指,我哭了,我洗碗洗到发红的手配不上这么好看的礼物”。大萧条中请不起保姆,于是主妇的手因为长期家务变得粗糙。
大萧条期间的口红广告:“他不再亲我了!”刺激着女人们无论如何都要打扮自己。
由于人们普遍变瘦,增肥药也有了市场:“瘦女孩增肥10-20磅!立即见效!”
如果买不起新衣服,就买“十分店”里的睫毛膏或者廉价口红。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生活仿佛也红火了起来。指甲油也是抢手货,销量增加30%,因为比口红更持久耐用。
还有不甘堕落的主妇,白天穿着方便干活的便服,夜晚则换上仅存的奢华礼服,力图展现出一种和白天不同的生活态度。
即便是俄亥俄州大洪水造成万人流离失所的时候,灾民们也维持着体面的穿着:女士们穿着高跟鞋,男士们穿着长外套。所有人都戴着帽子。
年,俄亥俄州大洪水后,非洲裔美国人在救援站排队。MARGARETBOURKE-WHITELIFE/摄
人们身后的巨型广告牌,描绘了一家四口带着宠物狗驾车旅行。广告语赫然标榜着“世界最高生活标准”:“There‘snowayliketheAmericanWay”。
这些广告牌在全国有上千个,旨在通过描绘美国梦来传递希望。
年,洛杉矶街头的绅士和淑女。
不过事与愿违的是,总有人会面临无法维持体面的时候,其中一些人会选择离群索居。
失业者拒绝了来自有工作的朋友们的邀请,因为没钱拿出三明治和咖啡,回请朋友们玩一个晚上的牌。
服装贩子艾萨克斯,原本每周收入四五千块,如今身无分文,不得不放下身段去*府申请救济,他不止一次想到自杀:“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们,我死都不愿意领救济”。
14岁的克拉拉,眼看鞋子和衣服上的洞开始变大,也尝到了屈辱的滋味:“我不得不放弃读高中,因为买不起袜子了。”
长期失业后,睡懒觉也不再值得责备——因为勤奋也赚不到钱。如果手头还有点钱,抽烟、喝酒、*博就成了很难抗拒的诱惑。不过结果往往是自责,或者宿醉后的加倍沮丧。
年,人们蜂拥到酒吧买酒。
年,一名失业男子躺在城市码头,看似体面的大衣已经破败不堪。
后来,一次史无前例的广播事件,直接映衬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
年万圣节前夕,广播员威尔斯以“突发新闻”的口吻宣布:
火星人正在入侵地球,射线枪向纽约喷射了火焰,有*的黑色气体在新泽西州肆虐。据报道,有名士兵和一队*用飞机紧急对抗入侵者,但没有成功。世界末日来临了!
这原本是广播剧“世界大战”的内容,但是数百万人信以为真。他们惊慌失措,试图逃离小镇。
直到长达一小时的广播结束时,威尔斯才向听众宣布,他们刚才听到的只是一场万圣节恶作剧。
威尔斯广播制作现场。
收听广播的人们。
但对许多听众来说,警告来得太迟了。
第二天,新闻报道了广播播出后的恐怖场面:
“成千上万听众从他们在纽约和新泽西的家中逃跑,许多人用毛巾捂住口鼻,以保护自己免受‘*气’袭击。医院有15人因休克而接受治疗,匹兹堡的一名妇女在听到“袭击事件”后试图自杀。”
无望的生活已经让许多人丧失了判断力。
事实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表示,股灾并不是大萧条的根本原因,由公众恐慌引发的银行系统崩溃,才是真正致命的。
在梦幻中寻找救赎
面对命运的玩笑,人们开始竭尽全力地寻找精神慰藉。压抑的现实成为了造梦者的舞台。
股市崩溃的同年,好莱坞举办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礼,如同一个电影辉煌的预言。接下来的十年,虽然全国电影院倒了三分之一,但全美票房收入增长到了近7亿美元。
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罗兰》,讲的就是大萧条时期,一名主妇为了逃避沉闷的工作和出轨的丈夫,每天都到电影院看《开罗紫罗兰》这部电影。结果有一天,电影男主角突然冲出屏幕,与她私奔。
有一半以上的人每周看一次电影,只要花两毛五,就能进入由《金刚》、《绿野仙踪》或者《乱世佳人》编织的梦境。
同期,迪士尼制作了米老鼠和唐老鸭,还有隐喻现实的“三只小猪”——代表普通市民的三只小猪,最终战胜了代表大萧条的狼。
大萧条时期,梅·韦斯特一类的性感女星走红,物质匮乏时期的人们更喜欢“丰乳肥臀”。
大萧条还有一个后果是,阅读的人数大大增加。曼西城的公共图书馆图书流通率翻了一倍。
无所事事的民众突然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是穷人的天堂——不仅可以在温暖的座椅休憩打盹,还可以用知识填补焦虑。
有顾客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或者自杀了。”
八卦小报也成了朝阳产业。它们凭借报道上流社会的精彩生活,配上刺激的标题和露骨的图片,吸引了一大批百无聊赖的市民。
描写著名俱乐部ElMorocco内的名流八卦,成了最受欢迎的报纸专栏。
舞蹈也是人们保留下来的习惯。大萧条亲历者说,你不能同时伤心和跳舞。图为30年代“舞蹈马拉松大赛”中,一名参赛者体力不支晕倒。
艰难时期促进了民间音乐传播。沙尘暴灾民WoodieGuthrie在此期间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着名的民谣歌手之一。
年,加州威尼斯海滩,小女孩捧着她的宠物。
在家庭内部,无线广播成了最大的消遣。
入夜,几乎所有家庭成员都围在收音机旁。全国人民一起,白天听超级英雄的广播剧,晚上听爵士乐和古典乐,还有罗斯福总统抚慰人心的“炉边谈话”。
同样成为热门家庭活动的还有大富翁游戏,它在年一出现就风靡全国,因为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变成坐拥无数地产的富翁。
有人说,大萧条中最大的收获,就是一家人紧紧连在了一起。无数个抱团取暖的家庭,构成了克服经济寒冬的一个个堡垒,让渡过难关成为了可能。
年,曼哈顿的年轻人聚在罗斯福总统的重选海报前。
年9月3日,卖报男子挥舞着报纸,头条标题是“德国宣战了”。
随着罗斯福新*和二战带来的制造业发展,大萧条终于迎来了消退的一天。程度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再也没有重演。
年,当美国再次遭遇金融危机,经历过大萧条的克拉拉已经93岁了。
她的“大萧条食谱”系列视频,被孙子上传到互联网,瞬间让她成了家喻户晓的网红。
克拉拉的做菜教程很简单,常常是混合4、5种常见食材。
不过,物质过剩时代的年轻人,终究还是难以理解一个什么都缺的世界。
年,当19岁的迈克被问到大萧条意味着什么,他的答案是:
“我不知道。我一点儿都不消沉,随时都能开心起来。”
按照他的理解,“不能坐在躺椅上,边喝啤酒边看电视,对我来说就是大萧条。”
谁说不是呢?当几十年过去,再艰难的往事,也只会成为历史课本上枯燥的寥寥数行。
年12月,曼哈顿的日落时分。
本文来源:网易看客(ID:pic),原标题:《美国大萧条中产生存指南》
-版权声明-
图文仅供思考与交流,感谢作者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