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出道即巅峰未来五年最值得期待的六大跨界车
TUhjnbcbe - 2022/3/2 13:46:00
皮肤病治疗最好的药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208/4769966.html

年的车市极具话题性。

尽管饱受疫情困扰和芯片短缺的双重“打击”,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依旧高歌猛进。

当下造车行业俨如诱人的蛋糕。这边百度、小米等造车新闻的话音还未落,那边索尼、富士康也纷纷宣布入场……

一时间,新能源造车战场硝烟四起,有网友甚至调侃道:“造车的企业那么多,路都不够用了”。

为何众人纷纷热衷“造车”?比较接近共识的声音是:争夺下一个超级流量入口。毕竟不成为猎手就将成为猎物,投身其中或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纷纷入局造车的跨界选手们,如同挥起了混天绫,激发造车新动能。他们打破规矩,再创造规矩;解构车,再定义车。

在众多“优等生”中甄选出未来五年最值得期待的六大跨界车型,以飧诸位。

01

集度汽车机器人,后来者居上

今年1月19日,集度公布首款汽车机器人概念车外观。

集度品牌由百度和吉利共同打造,其概念车雏形一亮相,引擎盖两侧隐约可见的升降式激光雷达,便在人心中留下“惊鸿一瞥”。

另一方面,集度汽车机器人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网络上关于其新车的讯息却少之又少。

官方信息显示,量产版汽车机器人的外观会与概念车保持90%的一致性。其搭载NVIDIADRIVEOrinSoC,拥有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将在年上市交付。

由于智能化部分的成本较高,其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款车的定价将在20万元以上。

图注:集度公布的汽车机器人概念图(图源百度)

“汽车机器人,是我们对汽车发展的未来判断”。去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之上,李彦宏再次重申。

随着各类巨头兵分多路围攻造车赛道,集度又有何本领突出重围?

在李彦宏看来,集度汽车机器人主要有三大法宝贯穿生命线:自由移动、自然交流、自我成长。

集度的汽车机器人拥有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可“自由移动”;

汽车机器人将实现人车交互及语音语义的精准识别,让车与人能“自然交流”。

汽车机器人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来进行自我学习和迭代,实现“自我成长”。

软件和数据一直是新能源车的“战略要塞”,而百度在这块“必争之地”上有着不少优势。

超万公里的自动驾驶路测数据积累,又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多年,其核心技术引擎——百度大脑,已经发展成技术领先的软硬一体AI大生产平台,在高清地图、AI智能语音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等方面也远超传统厂商。

软件之外,在造车不可或缺的硬件层面,百度近些年亦在不断补强。

早在年,百度与威马便有交集,深度合作、共同研发。另一方面,尚有吉利站台,相关问题或可迎刃而解。

于百度而言,竞争对手层出不穷或是较大挑战之一。阿里、华为、小米等巨头各有所长,百家争鸣之态一日打响。

造车,一场艰苦卓绝的硬仗。集度如何讲好造车故事,我们拭目以待。

02

破釜沉舟,"为小米汽车而战"

图注:雷*在年的小米投资日(图源汽车公社)

"小米汽车是我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雷*在舞台上的意气风发,也让小米造车终得尘埃落定。

之后的小米造车如装上了最高马力的引擎,一路呼啸向前。近期,他们便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小米汽车项目将在亦庄建设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和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预计年首车就能实现下线并量产。

第一款"MiCar",会长成什么样?

它的神秘面纱,至今也未曾被掀开。雷*曾在直播中透露,小米首款车定位在中高端,价格大约在10万——30万元区间,具体车型可能会是轿车或SUV。

相对于集度已基本确定外观和内饰的汽车机器人,小米汽车还有待破土而出,土壤之下暂时只是设想的萌芽。

不过曾有果粉绘制出了心中的小米汽车1。在他的设想里,小米首款汽车将会是拥有四个版本可选的四门轿跑,简约大气又科技感十足。

核心配置方面,最高支持2.9s百公里加速、V无线充电、KM续航,拥有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V2V车联协同、中央集中式EEA架构等配置。

还有最具吸引力的一点,它将支持MIUI全链米家生态系统。

图注:粉丝绘制的小米汽车1。(图源互联网)

对比集度造车,小米造车略显"钱"途无忧一些:千亿元的储备资金,一期投入亿元,未来10年内将追加至亿美元。

于造车而言,亿美金是个什么概念?

有业内人士认为,小米如果走传统造车巨头的老路,涉及零部件、软件系统自研、整车组装,这个数额难上加难。

也有支持者认为,成立于年的小鹏汽车手头也不过约亿元现金储备,亿美金已经足够。

虽未来形势一片大好,但毕竟"亏损"一词尚是当前行业关键词。

“知道造车烧钱,但没想到这么烧钱。”蔚来汽车CEO李斌曾大倒苦水。

对于这个问题,雷*也霸道回应,“亏得起”!

雷*认为小米造车有三大优势:小米模式(技术+效率)、小米品牌及用户积累、全智能生态。

从技术侧,小米过去11年中,一直主张以技术为本,再搭配小米模式特有的核心理念,让小米在同行业竞争中战无不克。

从渠道侧,遍布大街小巷里的一万家门店,羡煞众多还在苦苦铺设渠道的造车新势力。

从用户侧,小米用户积累的实力更是毋庸置疑,"米粉"的战斗力可比肩"果粉"。遥想当年,小米9首销便告捷,"米粉"们通宵排队比"果粉"还狂热。

目前,小米的智能生态系统已经初具规模,旗下的智能硬件都能连接到小米物联网平台上,相信小米汽车也不例外。

但造车不是一蹴而就,“小米当下并无直接的汽车制造相关经验,未来需要跨越品质、产能、交付、资质等多门槛。另外入局时间相对较晚,有限时间内补足短板并实现超越的难度不小。”对此,行业分析师于盛梅曾表担忧。

造车,既是风口、也是风险。雷*也曾几度犹豫是否下场。但纠结过后,他选择"*上一切"出发造车赛道。

"我做好了再全力冲刺至少5到10年的准备,我们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全新的征程。"

这场*局,希望小米笑到最后。

03

华为造车,突出重围

去年冬季新品发布会上,华为与金康赛力斯共同打造的高端汽车品牌AITO终于掀开面纱,并公布了首款搭载最新鸿蒙智能座舱的豪华SUV——问界M5。

问界M5号称“按照百万豪车标准打造”,综合补贴后预售价大约25万—32万元。早在今年1月,问界M5便开启约定,2月已陆续交付。

据介绍,鸿蒙智能座舱可以让车辆能够与人、手机、智能家居等进行信息无缝流转,并具备高水准语音交互、智能的小艺建议、车载地图PetalMaps、全能数字车钥匙等“黑科技”。

图注:问界M5实物图

“从AUTO到AITO,只有一个字母之差,但最大差别的是智能化、智慧化的体验。华为先进的ICT技术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将会帮助AITO给消费者带来极致的、智慧化的出行体验。”对于AITO品牌,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如是说。

“华为具备制造一辆汽车的全部能力,但是不造车。华为将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虽然余承东再三强调这一观点。但在问界M5上,华为的参与度和控制力明显远超此前的汽车项目。

智能座舱、电驱系统都是华为的产品,车型也是华为消费业务的工业设计团队、软件团队、用户体验团队共同打造。连业内人士也纷纷感慨,问界M5除了没有挂上华为logo,实际上已经无限趋近于华为“亲儿子”了。

不想造车不代表没能力造车,华为现有技术上几乎没有短板,用某供应商的说法,它缺的仅是底盘和驾控技术。

余承东对华为的实力也很有信心,“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时代,华为把汽车所需要的每个核心部件都做了”。在自身强大的技术基因加持下,智能化已成为华为的传统强项。基于华为鸿蒙系统万物互联的优势,可以帮助其在智能汽车的人机交互上比其他车企更具优势。

于华为而言,打造生态圈或比造车更具诱惑力。

车企们大多希望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但并不是所有车企都具备这样的实力、精力。如果鸿蒙系统得以广泛运用在众家车型中,会是双赢的局面:华为鸿蒙可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其它车企也可以专攻造车。

此外,华为也能更专注于产业链上游,毕竟当下国际业务层层受阻,这无疑帮华为回避了造车的资金门槛。

但华为“赋能型”造车并非左右逢源。去年6月,上汽董事长陈虹就在股东大会中表示,如果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那华为就成了灵*,而上汽则成了躯体。

上汽的态度或也代表了大多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态度。有分析认为,如果华为的目标是将自己塑造成手机界的高通(产业链)+谷歌(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产品而言,虽然华为烙印深刻的问界M5战斗力拉满,但却谈不上领先。它延续了博世的解决方案,并未采用华为的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行业分析师颜景辉表示,华为此举可能是为了平衡成本。

问界M5定位在国内中高端市场,这一赛道向来热闹非凡,特斯拉、“蔚小理”、岚图、阿尔塔等等都是其中的活跃身影。还有“虎视眈眈”的科技巨头,如苹果、百度、小米等。

华为能否在高手云集的角斗场中杀出重围,时间终会给出答案的。

04

苹果造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造没有方向盘的无人车!还要自己造自动驾驶芯片。”

12月22日据路透社报道,苹果公司正在推进汽车项目,并计划在年投产。

报道推测,苹果新车型或将会融入轿跑车、SUV元素,会配备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

过去几年,苹果造车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目前仅知,苹果汽车项目代号为“泰坦”(ProjectTitan),部门由AppleWatch业务负责人凯文?林奇(KevinLynch)领导。

最近又有新爆料透露,苹果在自动驾驶芯片上已经取得了新进展,将对自动驾驶系统的底层软件产生深足影响。

同时,多家外媒和投资机构预测,苹果汽车会在年—年上市销售。

介于苹果对自己的造车计划三缄其口,大家只能从其专利信息上推测车型的参数和功能。曾有国外网站按相关专利,绘制出了的AppleCar假想图。

从外观可见,它拥有轿跑车的车身轮廓,但汽车底盘相对较高,这又类似于SUV车型。前后风挡玻璃与车顶贯通而下,融为一体,整体线条和苹果其他主线产品类似,简洁流畅。

图注:国外网站绘制出的AppleCar假想图。(图源互联网)

另外,车门采用了对开门设计,车内座椅也转动方向,乘客可以面对面乘坐。

图注:国外网站绘制出的AppleCar假想图。(图源互联网)

中控是像iPad那样的大触摸屏,将与苹果现有的服务和设备高度整合。

按照苹果的设想,这款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将拿掉方向盘和踏板,内饰则类似于电动汽车新秀Canoo公司所推出的LifeStyle车型。

苹果造车虽然神秘,但业内认可度并不低。毕竟是推出过iPhone、Mac等革命性产品的顶级科技巨头。

风险投资公司TheWestlyGroup创始人、管理合伙人史蒂夫?韦斯特利就认为,苹果会与特斯拉一道成为电动汽车市场上最受认可的厂商。

而苹果自身在造车方面的投入,也下了血本。

先是四处重金挖人。比如宝马i系列之父UlrichKranz,曾带队研发出宝马第一代电动车;奥迪的专属底盘设计师ManfredHarrer;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总监CJ.Moore等等。

再者近五年内,苹果犹如专利狂魔一般,申请了大量专利。其中涵盖充电、车载系统、车体结构优化等多个方面。具体项目譬如增强底盘稳定性的系统、可伸缩保险杠、可在车外提供自动图形和文本的人机交互、可检测司机是否酒驾的生物识别技术等等。

不过,苹果的造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仅在去年8月份,搭载苹果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车就造成了两起事故。苹果汽车项目的主管岗位也多次发生变动,经历了数轮换帅之后,不知泰坦项目的衔接和进度是否受到影响。

并且,苹果在手机领域的经验也不能完全复制到造车上。

电动车与燃油车相比,部件大多不同,但结构同源。而这些结构的尖端技术依旧由传统车企掌控着,像汽车底盘、车架等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苹果虽是科技领域的常胜将*,却是汽车行业的“门外汉”,这对苹果而言,或将是一大难点。

但毕竟体量远小于苹果的特斯拉走过来了,很多小汽车公司也走过来了。而这些阻碍,面对“有钱任性”的苹果,也许算不上什么。

05

索尼造车,能饮一杯无?

CES展上,吉田宪一郎甩出重磅一击,“索尼将重新定义(车辆)移动性”。

而他身后,正是此次索尼主打的两款纯电动概念车:轿跑车型VISIONS和SUV车型VISION-S02。

吉田宪一郎还宣布,“为了进一步加快移动体验的发展并提出新的建议,索尼计划在今年春季成立一家运营公司索尼移动出行公司(SonyMobilityInc)。”

图注:CES现场亮相的VISIONS和VISION-S02。(图源Fuentitech)

配置上,两款新车在前排都使用了大尺寸全触摸屏幕,从左至右分别为全液晶仪表和两块多媒体显示屏。传感器数量也从去年展示的33颗升级到40颗,其中名为IMX的SPAD激光雷达传感器(激光接收芯片),就是索尼造车的“秘密武器”。

IMX依托索尼双层图像传感器堆叠技术,可以承载等效线数上千的超高清雷达,让汽车如同拥有“火眼金睛”,能够更快地算出距离信息,生成3D点云图像。

外形来看,VISIONS和VISION-S02的尺寸都比较大,业内猜测是为了更好地打开中国市场。

但有专业人士认为,索尼首推车型的创新度有待提高,成型更像是参照现有车设计而成,这未必能被"见识甚广"的中国消费者青睐。

索尼携着电子产品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改革开放时期。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索尼在中国已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基础。若说作为我们的“老熟人",索尼汽车在业务推广和起量上或许不必太担心。

同时,相比于互联网企业造车,索尼在传感器、摄像头等领域也有雄厚的技术积累,这些设备也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感知设备。

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战场上,索尼还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索尼自己。

"犹豫不决"似乎已成众人对索尼的一大印象,尤其在手机业务上,索尼更是将“优柔寡断”贯穿始末。

汽车行业分析员师张翔曾对此评论,“索尼目前在造车业务上同样比较犹豫和不会创新,从这两年的动作来看,索尼更多是在试探,而不是准备真正的造车和卖车,现在虽然推出了车,但量产上市时间表对于索尼来说,应该还在规划。”

只是,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且瞬息万变,滚滚向前发展的行业不会为任何瞻前顾后的企业驻足片刻。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索尼而言,已经错过了智能手机时代,智能汽车时代真的不能再错过了。

06

富士康造车,进可攻退可守

有人说,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多火热,从富士康也决定造车就可见一斑。

“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不能造电动车?”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昔日的进*豪言仍犹在耳。

去年10月,富士康终将造车落成事实,宣布成立纯电动车汽车品牌——Foxtron,并一口气推出三款车型:ModelC、ModelE和ModelT。

图注:发布现场的ModelC、ModelE和ModelT(图源AutoBild)

新车三电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车身部分可兼容包括掀背车、轿车、SUV、MPV在内的多款车型,后续能够依据客户的自身车型定位做出相应调整。

ModelC定位为纯电动中型SUV,0-km/h加速时间3.8秒,续航km,售价将低于0万新台币(约23万元人民币),预计于年首发。

ModelE更是风头十足,当天郭台铭本人亲自开进展示会场的就是这款车。

它定位豪华旗舰轿车,目标为中、高端消费客群与商务人士,造型由Foxtron与意大利老牌设计公司Pininfarina共同打造,百公里加速仅2.8秒,逼近赛车水平。

MIH平台的EEA架构和ADAS系统也会出现在ModelE上,中控是主驾位三联屏。ModelE的B柱上还有一个摄像头,用于人脸识别进入车内。

图注:ModelE的内部示意图(图源电动星球News)

外观上最突出的亮点则是位于车身前后,左右下方的四块屏幕。它可以显示多种组合动画,用于提示行人、显示车辆状态。还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功能,给道路参与者点赞。

ModelE预计将在ModelC之后登场,最早也要年。

图注:发布现场演示ModelE的点赞功能(图源电动星球News)

而ModelT则是以智能运输定位的电动巴士。据悉,新车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警示行人,最高车速千米每小时以上,搭载雷达探测周围环境。最早可于今年交付。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科技表示,这三款车型能够短短一年时间快速登台亮相的关键,得益于鸿海的MIH开放平台,借此标准化、模组化、弹性化造车平台,全球合作伙伴的技术与资源得以聚集。

同时,也推出了旗下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它的合作方MobileDrive将打造一整套与云端互联的软件生态,即MobileDriveCloud。其中包括智能座舱、软件应用、OTA、内容推荐等等。

图注:MobileDriveEcosystemforVehicleService架构介绍(图源电动星球News)

长时间以来,富士康作为站在苹果背后的“代工厂”而被世人熟知。

有人说,富士康的处境并不乐观,选择造车是为了避免坐以待毙。前有老搭档苹果"广撒网"另寻良友,并未因昔日交情对富士康多关照三分;后有富士康手机业务的"疆土"被新秀不断蚕食。因此自立造车大旗,是必走一步棋。

实际上,富士康的“造车梦”可以追溯到年。

当时富士康斥资3.7亿,收购台湾安泰电业%的股份,该企业主要生产制造电瓶线以及倒车雷达等车用电子设备,而后富士康逐步扩大版图,一步一步"开疆扩土"到今天。

与其他跨界造车选手不同,富士康此前已在汽车行业布局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在电池、电驱系统以及自动驾驶领域都有技术储备,并且打入了特斯拉、宝马、奔驰等车企的供应链。

而且富士康有"进退自如"的资本。即使Foxtron新车未能成功推广、量产,富士康完全可以抽身而出,继续主攻自己的"代工"老本行。

富士康在新能源车行业的持篙试水,也是不甘一直沦为附庸的表现。但整车厂和代工厂在底层逻辑上是有冲突的。

在自上而下的汽车产业供应链中,整车厂是“链主”,负责供应链的资源整合。代工厂则是“链尾”,仅需提供原材料的生产。这显然是富士康目前不可回避的技术鸿沟。

鸿海科技董事长刘扬伟却十分有信心,“如果特斯拉是电动汽车界的iPhone,希望富士康能成为电动汽车界的Android。”毕竟一年内里憋出三款车型,还是能看出富士康有造车底气。

造车和加工手机不可并列而谈。长路漫漫,富士康对于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和软、硬件方面的融合的理解或许还需再修行。我们也静待,富士康最终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写在最后

造车,是一个极具诱惑力却又荆棘丛生的行业。

有人提到,当科技巨头开始进*汽车市场,预计将对现有汽车产业结构造成革命性改变。

也要网友戏评道:汽车布局里,不造车的选手,想成为手机行业的高通+谷歌;造车的选手,想成为手机行业里的苹果。

但步入造车行业只是第一步,最终胜负如何,还要靠产品说话。

链接:

1
查看完整版本: 出道即巅峰未来五年最值得期待的六大跨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