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扬帆向深蓝推进烟台海洋经济大市建设
TUhjnbcbe - 2022/3/4 16:55:00
北京医院治皮炎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7月的*渤海,风起浪涌、波涛拍岸。如这壮阔的大海一般,烟台海洋经济大市建设正以磅礴之势劈波斩浪、全速前行。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烟台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的引领下,烟台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科学经略海洋,围绕高质量推进海洋经济大市建设的目标,大力实施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六个突破”,着力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海洋旅游品牌之城、海工装备制造之城、海洋环境优美之城。

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烟台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全省首批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以海洋牧场为纽带,促进渔业、海工、旅游三产融合发展。全市现有26户规模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形成了以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蓬莱巨涛重工、蓬莱大金等为骨干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集群。海洋文化旅游构建起中心城区都市休闲核、蓬长生态文化旅游核、滨海一线文化旅游带的新格局。

发展活力强,发展后劲足,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海洋发展空间越拓越宽。“走出去,请进来”,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挪威考察,与斯塔万格市就“一城、一海、一鱼”的海洋经济战略交换意见,签订多项合作协议。坚持科技兴海,组建市海洋经济研究院,推动成立山东智慧海洋协同创新服务联盟、市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市海洋牧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3个产业联盟。突出重大项目支撑带动,加快启动建设中国海工北方总部,投资亿元的“百箱计划”正在加快推进。

沿海各区市百花齐放,立足各自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选择主攻方向,海洋经济大市建设呈现新局面。莱州在海洋牧场与风电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招远发起“三大蓝色攻坚战”,莱山海洋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互融互促,开发区逐步建设全市海洋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新高地,芝罘积极对接全市六个突破主攻方向完备产业体系,牟平“一张蓝图”集中力量“突破六大战略”,海阳、莱阳、栖霞等出台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海洋生态修复,海上“绿水青山”底色更加清亮,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强化入海河流整治,实施66项全域治水工程;强化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直排海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严格管控开发保护空间,实施《烟台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落实国家围填海管控*策。严格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完成放流各类苗种2.3亿单位。

01

“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名扬全国

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1/8;海洋牧场总面积超过万亩,海洋牧场产业链年产值突破亿元。

规划先行,绘就海洋牧场发展蓝图。年,市委海洋委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年)》《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的实施意见》《烟台市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烟台市海洋牧场建设的思路目标、区域布局和重点任务。海洋牧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烟台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全省首批十强产业雁阵形产业集群。组建海洋牧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功举办烟台市海洋牧场发展论坛、烟台海洋牧场产品博览会,推进协同创新发展,提高行业影响力。

科技引领,助力海洋牧场智慧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组建了以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为主力的“三大战略联盟”,搭建起集育苗、养殖、加工、装备、流通和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创新平台,拥有海参、大菱鲆、海带等国家级原良种场7处,占全国1/9,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9处,占全省1/3。整合牧场数据资源,搭建海洋牧场大数据平台,完善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海洋牧场观测和海洋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实施23个海洋牧场观测网项目,支撑起“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的“智慧海洋牧场”。“耕海1号”深水智能网箱成功下水,平台采用物联网、5G网络、大数据等技术,并将智能化渔业养殖、休闲垂钓、海洋文化旅游等功能有机结合,开创“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海洋牧场发展的新模式,丰富了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新业态。

精准发力,以点带面打造海洋牧场综合示范区。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加快推进“4带、10点、箱”海洋牧场示范工程:集中培育莱州湾东部、庙岛群岛、四十里湾、海阳沿海4条海洋牧场带;全面启动长岛弘祥、莱州明波、海阳富瀚等10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试点,其中7个项目已建成,今年将全部建设完成;加快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注资8亿元成立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通过集团化运营,建设深海大网箱个,集中打造“烟台鱼”。

02

“海工装备制造之城”

影响力日益增强

两年来,烟台市坚持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重点项目为带动,积极构建富有活力、具有竞争力的海工装备产业体系,“海工装备制造之城”影响力日益增强。

强化骨干企业引领,夯实领先发展基础。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26户,形成了以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蓬莱巨涛重工、蓬莱大金等为骨干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集群。其中,中集来福士深水平台设计建造能力全国领先、全球一流。杰瑞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油田增产作业设备生产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环境治理三大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此外,该领域还拥有山东深海海洋科技公司等4家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山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为产业发展夯实了牢固基础。

强化创新驱动,助力产业转型发展。烟台市现有船舶海工研发人员1余人,形成了中集海工院、杰瑞工业设计中心、蓬莱巨涛技术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蓬莱京鲁船业、杰瑞石油等企业20个产品被认定为年山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1个产品列入《山东省高端技术装备新产品推广目录》,10个产品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装备。海洋牧场平台、高端邮轮游艇、海上清洁能源综合供给平台等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取得突破进展,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突出重大项目支撑带动,产业发展后劲充足。积极谋划布局体量大、带动力强的战略性重大项目,超前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参与了中国海工战略重组,加快启动建设中国海工北方总部,中集海洋新动能研发中心、中集海洋油气研发中心已揭牌,投资亿元的“百箱计划”——深远海智能网箱项目正在加快推进,第一个试验性深水网箱已投产运营。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布局和实施,为烟台市未来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积蓄了新的发展动能。

注重解决企业发展瓶颈,产业环境不断优化。围绕提高烟台市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结合海工装备行业特点,制造业强市有关*策重点向海工装备产业倾斜。年、年,市级安排资金4.9亿元,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平台建设等。为中集来福士、台海集团等海工企业争取工业强基、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等国家专项资金4.8亿元。此外,还通过举行金融机构与造船海工企业银企对接会,着力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03

“海洋文化旅游品牌之城”

加快崛起

两年来,烟台市全力培育壮大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着力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之城”。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6%和12.1%,烟台市在第二届社会发展高峰会·文旅产业资源链接会上获评“美好生活·中国十佳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是山东省唯一上榜地级市。

优化空间结构,构建“两核一带”格局。打造中心城区都市休闲核,成功引进灵山文旅、招商蛇口、华侨城、复星等著名企业,在中心城区布局芝罘仙境、海上世界、华侨城“山海城”、欢乐海湾、复星文旅城、中传国际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华星冰雪运动、中青福山坊等一批重大项目,并列入全市“三重”工作重点。打造蓬长生态文化旅游核,以蓬莱开元度假、丘山山谷葡萄酒文化休闲体验区、恒大文旅休闲城、长岛西海岸、长岛休闲港、长岛梦境、花沟文旅小镇等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蓬莱长岛大景区,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打造滨海一线文化旅游带,沿昆嵛山至长岛滨海一线,推出百公里自驾游“海岸之路”。推进养马岛转型升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环境,打造生态旅游岛。全市91个重点文旅项目中,“一带”项目占54个。

强化载体培育,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打造高标准文化产业园区和旅游度假区,发挥2个国家级度假区特色产业引领、强化8家省级度假区集聚效应,打造北方最大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集群。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目前,全市91个重点文旅项目在加快推进,新文化中心项目进展顺利。大力招商引资,华侨城、复星、海昌、恒大旅游、灵山文旅、中国传媒、浙江开元、中青旅等一批行业领*企业纷纷登陆烟台。

聚焦惠民为民,丰富优质产品供给。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丰富文化体验产品,系统开发海洋、红色、民俗、开埠、仙道、京剧、码头等优势文化资源,打造了首部以仙道文化故事情节为背景的水舞灯光秀大型演艺项目《仙缘·蓬莱》等演艺项目,提升了文化体验的内涵度和趣味性。发展了一批海洋牧场、滑雪康体、温泉养生、低空飞行、房车自驾营地、中医药健康、研学等新业态产品。

04

“海洋生态环境优美之城”

守住绿水青山

两年来,烟台市围绕“打造环渤海区域生态治理的烟台样本”奋斗目标,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陆海统筹、绿色发展,成立了烟台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林长制,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获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荣誉。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19%,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年上半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污染源头治理,推进“六个强化”。强化入海河流整治,实施66项全域治水工程;强化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完成全市入海排污口无人机航测和人工排查,直排海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强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环境准入,对于限制类和淘汰类项目不予审批,推动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7%以上,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9万吨/日,新增污水管网约公里;强化农业污染防治,全市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率达到99.69%;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快核发排污许可证,累计发放张。

海岸带生态保护,确保“三个严格”。严格管控开发保护空间,实施《烟台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山东省长岛海洋生态保护条例》,落实国家围填海管控*策,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审批;严格落实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任务,“蓝色海湾”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工;严格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控制捕捞强度,年海洋捕捞产量较年减幅27.5%,完成放流各类苗种2.3亿单位。

海上污染防治,突出三个“狠抓”。狠抓海水养殖污染清理整治,全市12个重点县市区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落实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的管控要求,清理非法养殖3万多亩;狠抓船舶与港口污染控制,全市50余家持证港口企业全部签订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协议,对25艘次符合铅封要求的船舶实施铅封;狠抓渔港环境综合治理,全市63处人工渔港完成名录普查,13处配备垃圾回收箱并纳入市*生活垃圾处理体系,3处配备废水、废油处理筒。

图片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扬帆向深蓝推进烟台海洋经济大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