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知道,在去年,烟台范围内的区划经历了比较大的调整。
调整之一,是将栖霞市(县级)的臧家庄镇成建制地划归福山区管辖。调整之二,即撤销原蓬莱市(县级)和长岛县,将两者合并为蓬莱区(长岛按照省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功能区体制独立运转)。
这两项调整,虽然都是为了促进更好的发展,但在人文心理反应上,却有明显不同。
其中,栖霞自从金代建县之后,臧家庄一带就已纳入辖区。此后近九百年的时间里,除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因战时需要而将臧家庄划入短暂设立的栖东县之外,两者均未曾分离。因此,当去年臧家庄镇划归福山区的消息公布之后,不少人在心理上会觉得突兀。
但对于蓬莱和长岛的合并,两地民间就基本不存在这样的心理反应。因此,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蓬长都属于同一个县,只是到了近现代,长岛才从蓬莱脱离,成为一个新的县级区划主体。
在清末,长山列岛不仅归属蓬莱县管辖,而且知县们大多也没有因为海岛偏远而疏于管理。比如,光绪年间担任蓬莱知县的江瑞采,就曾专门向岛上居民发了一封提倡种树的告示。
如今在海岛上植树造林,大家可能都会联想到生态保护、防风蓄水等方面的意义。然而,根据《蓬莱县志》的记载,当时江瑞采提倡长岛居民种树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有柴烧”。
在此之前,江瑞采曾专门乘船来到诸海岛上视察。走访中他发现,大多数海岛都有地可耕、有鱼可捕,食材供应的问题不大,但由于岛上树木较少,很多人家空有食材却难以下灶(老辈做饭烧火主要烧柴草)。富户还可以花钱从蓬莱陆地上买些柴草运进来,而贫寒人家只能热一顿、冷一顿的凑合。
在这种情况下,岛上居民对为数不多的树木就争夺得更厉害。草木常常“不待长成即行连根刨挖”,这也导致了海岛生态的恶性循环(越少越挖,越挖越少)。
有鉴于此,江瑞采就向岛上居民发出倡议,以官府的名义号召他们在岛上种植树木,“以资樵采”。
松树由于生长较快且适合做柴,因此成为被推荐的主要树种。不过,江瑞采在告示中也说,各岛因地制宜,有其他适合栽植的树种也可进行推广。
总体来说,光绪年间这场海岛植树运动属于“官督民办”的性质,即官府出*策,民间出钱出力,而出产的柴草木材也各归种植者所有。
这场植树运动后来的收效如何?县志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此事本身可以反映出清末蓬莱县对海岛的管辖情况以及岛上居民的生活状态,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