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山东巨轮再起航
山东省着力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山东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希望在海洋。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指明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优势所在、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推进路径。山东充分认识到,这是总书记、*中央赋予山东的重大*治责任,也是我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促进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跨越的战略机遇。
牢牢抓住经略海洋的机遇,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使命担当,山东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将经略海洋的大文章做深做好。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经略海洋意义重大。
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海洋高级科技人才占全国的50%以上,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8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20.4%,持续保持全国第二位……山东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等方面优势突出,在海洋强国建设大局中地位举足轻重,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责无旁贷。
经略海洋,山东增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树立陆海统筹、协同推进、向海发展的理念。“陆域经济要实现科学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与海洋经济紧密结合;同样,海洋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陆域经济的提高和优化。”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孙吉亭说,推动山东经济的转型和提升,关键就在于陆海统筹,打破陆海分割,统筹配置陆海生产要素,制定全省高起点、高水平的海洋强省和陆海统筹发展规划,同时各地要落实好各自的专项、单项规划和具体的项目建设。
经略海洋,山东坚持世界眼光,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积极寻标、对标、达标、创标,在全国创一流、在全球争先进。以海洋装备制造业为例,海洋平台建设是走在前列的产业之一,由烟台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设计并建造的我国首批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已下水,每个平台相当于一个海洋空间站,价值从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填补了我国海洋渔业高端装备的空白。面向深海大洋资源开发,主攻核心设备国产化,成为山东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的不二选择。
经略海洋,山东坚持保护优先,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人海和谐。随着北长山岛嵩山上的最后一根风机被“拔根”,分布于长岛县4处岛屿的80台陆域风机已全部拆除。为候鸟让路,归还鸟类家园,作为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长岛禁止各类工业项目上岛、严控围填海活动、修复受损岸线山体。围绕海洋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这一主线,算大账、算长远账,长岛乃至山东已扬帆起航。
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占全国1/6的海岸线,港口群总吞吐量居全国第一……守着这样一座“蓝色宝藏”,山东应如何向海洋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关系全局,关系根本和长远。山东拥有青岛、日照、烟台等7个沿海港口,潍坊、滨州、东营三地相依,海岸线总长不足公里却挤着3个港口,存在一定程度同质发展、无序竞争问题。由山东高速集团控股、注册资本亿元的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挂牌成立后,山东港口发展格局由此改变。“要把无序竞争变成有效协作。”省发改委铁路机场办副主任李守民说,增强沿海港口竞争力、培育壮大海洋经济,山东理应整合提升港口资源,把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
整合后,渤海湾三港将实现规划建设管理“一盘棋”,港航交通、物流、信息“一张网”,港口岸线、航道等资源开发保护“一张图”,分工合作、协调发展。“从粗放式向集约化、从单点式向区域型转变,实现港口资源共享,是现代港口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张述存说。
培育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立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山东坚持“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依靠海洋经济新动能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双引擎”。
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就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自重5.42万吨,载重量40万吨,满载状态相当于节火车车皮运力……世界最大的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近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命名交付。“该船将用于巴西至中国航线铁矿石运输,最高航速14.5节,中途不加油可在地球上任意两个港口间执行运输任务。”中船重工武船集团总经理陈埥说,连续驶出的大国重器成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做大做强的缩影。
新动能崛起的同时,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同样大有可为。荣成近海、远洋捕捞业发达。过去渔获物以卖原料为主,今天这一状况正在发生着改变。在山东鑫发渔业集团的金枪鱼罐头生产车间,一条条来自印度洋的金枪鱼被加工成罐头,销往欧美和日韩等地。“仅靠卖原料,远洋捕捞挣的就是辛苦钱。”项目经理高飞越告诉记者,以前金枪鱼骨、鱼皮只能当鱼粉卖,几元钱一公斤;做成食品,价值翻了十几倍;现在做成胶原蛋白粉、胶原蛋白肽,价格每公斤上千元,价值翻了几百倍。从原先以“腌晒冻煮”粗加工为主的单一海洋食品企业,到现在向科技要效益的海洋生物产业,海产品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海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向海”综合能力
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考量的是发展新视野、新思维,须不断提升“向海”综合能力和水平。
这既需创新驱动发展,用“智慧”让海洋变得通透,也要依靠开放扩大格局,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在创新领域,山东“家底”可谓雄厚:拥有55所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承担的“透明海洋”工程,填补两项国内空白,实现三个国际第一,打破两项国外技术垄断。实验室主任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栽毅说:“平台、项目、人才和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环节,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要素。”
但整体来看,山东科研成果转化率并不高:每年的海洋科研成果超过千项,却“墙内开花墙外香”,有不少流失到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落地结果,部分科技人员甚至是高端人才连带重点学科被外省挖走。
如何将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山东一直在思考。解决现实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海洋人才活力。“我们的工程师队伍有七八百人,在全国的海工行业中占一半,平均年龄只有34岁。”中集来福士总裁王建中告诉记者,中集来福士所有平台的研发设计,均源自烟台的中集海工研究院,这里是中集的研发“大脑”。
下好经略海洋这盘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之一的智慧海洋同样是关键。走向深海,挖好蓝色宝藏,前提是“看透”海洋。谁先掌握海洋大数据,谁就拥有了经略海洋的先手棋。山东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洋环境、装备和活动深度结合,向智慧海洋寻找新动能。近日,山东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最终目的是构建数据获取能力最强、处理能力最快、服务能力最精细的国际一流海洋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沿海7市联动的智慧海洋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也已启动建设,将于今年底投入运营。
海洋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不囿于一地一域,才能向海弄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成为青岛积极“出海”、实现全球范围内布点布局的抓手。截至目前,青岛港仅在“一带一路”的友好港就有22个。离青岛港不远处的胶州,目前已建成了多式联运的“立体新丝路”,胶州及其周边企业可直接在铁路中心站实现装箱、通关。陆海联运模式,是青岛乃至山东半岛借助“一带一路”的对外经济走廊,建全新高效国际物流大通道的积极尝试。
放眼开放,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奋起直上。山东拥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地理位置、丰富的海洋资源、深厚的科技和先发优势,我们有理由、有基础、有能力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作者:王川周艳)